海之魂
作者:黄海梦浪
简 介

清末民初,山东省海东县遭遇三年大旱,许家陆、许健林父子,驾驶几艘小渔船,从辽东运来粮食救济,平抑县城粮价,逐步发展起海洋运输业,往来于青岛、上海之间,后赴青岛开拓实业,与德国人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许家家业扩大,家族内部开始离心,最终分家。在抗日战争中,许健林克服重重困难,将工厂设备内迁四川,族人在战乱中分崩离析,改革开放后,许家后人响应家乡经济发展的号召,回家乡投资兴业,造福家乡人民。

一句话

一部讲述百年海运家族命运的作品,包涵海运发展历史、真实的人性、复杂的情感还有传统文化。

看点一

独特的海运题材

作者文中所记叙的故事脱胎于真实记载,融入创作,赋予故事中的人物以生命力。以家族企业发展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主要讲述了许家人的百年故事。文中真实展现了海运事业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发生的变革,能让读者了解百年沿海海运事业的具体发展,了解我国海运历史建设,以史鉴今。家族繁盛与跌落与国家命运相同,家族的发展离不开大环境的稳定,凸显家国实为命运共同体。

看点二

深厚的地域文化

本书以海为载体,以海为魂。故事主要发生在青岛,以及上海、台湾等地。充分展现了沿海城市区别于内陆地区的风俗人情,且作者通过四处调研,阅历丰富,能够准确拿捏不同沿海城市的细微区别,让读者体味不一样的海城。由于山东为德占、日占区,与外国人交流来往而形成的特殊文化特色大有看头。在外来经济冲击打压下,民族资本主义仍百折不挠,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寻求自救的民族精神。

大纲

清末民初,山东省海东县遭遇三年大旱,饿殍遍地。

许建林带领船队,顺利从辽东带粮回乡,海东县县令佟行舟亲自前往港口迎接并安排开仓事宜。许家得了百姓的感恩,同时也遭了同行的眼红。

许氏想到儿子一去日久,决定带一双儿女回娘家看看父母,顺便上山进香,为许家祈福。许氏带着儿女和子侄们一同上山进香,恰逢寺庙的莲灯会,男女老少人流络绎不绝,在看莲花灯期间,许家兄妹和叶家公子叶承蕴不打不相识。

许家陆、许家誉兄弟遇上了麻烦,开粮仓的同行“苦口婆心”地想说服许家粮行趁着旱灾抬高粮价,遭到了许家兄弟严词拒绝,许氏兄弟认为应当同心同德,服从官府调遣,共渡旱灾。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许氏粮仓在夜里被人放火烧粮,幸好有长工救助,只损失了库房并没有烧到粮食。佟县令雷厉风行,迅速找到了放火烧粮仓的黑手并重重处罚。

这样一来,同行们更不愿意和许家往来了,一时间,许家粮行踽踽独行。

三年旱灾终于接近尾声,许家粮行的生意不温不火。许家父子决定拓展许氏商业版图,组建船队,扩大码头,做远洋运输行业。

但船队组建,是一件十分耗费本钱的事情,且不论船只建造、码头拓展的费用,远洋运输的风险极大,就算龙王爷开脸,也无法确保货物是否畅销。许家陆、许家誉兄弟本想招揽同行一起大干一票,但是同行们根据实际考量认为风险太大,拒绝了许家兄弟。

无奈之下,许家凭借之前救助海东县百姓的功劳,只得“厚着脸皮”寻求佟县令的帮助,佟县令考虑再三,调动官银,借助了许家三千两银子。附带要求将海东县盛产的茧子运送到上海贩卖。

许家船队组建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许建林兄妹等几个青年人耐不住性子,乘着空闲,邀上叶承蕴等三五好友,共游桃花岛,几人结为挚友,叶承蕴和翠枝则互相欣赏,可应了那句:不是冤家不聚头。

许家船队前景可期,又遭嫉恨,幸好及时发现未酿成大祸,建成后,许家船队出海,前往上海。

海大浪急,有丰富经验的船手掌船,一路行来也算顺利,未料在进港前夕遇上西洋大船。这样一比较,许氏新建的船只不能看了,幸好有惊无险,最终平安抵达上海交货。

许建林一行人初来上海,看什么都很新奇,期间还偶遇了前来上海的叶承蕴。但这行人为了打抱不平,在上海和洋人起了冲突。许建林一看事态不好,通知了许家陆,许家父子怕惹麻烦,赶紧载货出海。

顺利带着许多新鲜的洋货回到山东,商品销售行情飘红,将三千两私下还给了佟县令,许家慢慢走上正轨。这时家中长辈这就坐不住了,忙着考虑许建林和翠枝的婚事。

为许建林相看三弟许家通媳妇的娘家侄女秦美娟,并为翠枝探叶家口风,许建林对于相貌柔美的秦美娟十分满意,而叶家也有意愿和许家达成此门婚事。一来成全小辈,而来达成许叶两家的合作,一家负责运输,一家负责销售,组建成了一家鼎新贸易公司。而佟县令却因为私调官银,被革职羁押查办。

许叶两家挖掘山东资源,再三思量后决定贸易山东苹果和大理石材,叶承蕴先前往上海开拓贸易零售市场,进入租界和洋人洽谈生意,成功拿到大理石贸易单子。许建林跟船押送大理石前往上海,因为石料吃水深,行程慢,夜间只能靠停偏僻小码头,不料遭遇山大王,许建林机智摆脱。

许建林回乡结婚,天天喜气洋洋的,乐呵呵地进了洞房。但第二天醒来发现新娘被换人了,大闹一场。原来秦美娟身体不好,成婚前不幸得病去世,秦家却仍想结成这门亲事,便将小女儿嫁了过来。许建林当夜被许家陆用家国大义教育,抚平了内心的不平。

为开辟大理石新局面,许建林去往青岛,结识了德国中尉和上校,达成大理石贸易业务,并代销德国的商品。喜事成双,许建林的媳妇怀孕,翠枝和叶承蕴的婚事也提上议程。但好景不长,许家大哥许家誉病逝,山东局势渐严,许家修葺防御围墙。

许建林准备和德国人一起承办水泥厂,需筹措银两。许家三房提出异议,认为许家二房许家陆侵占家财,公司任用的都是自己亲信,现在又要用大笔的共同财产去支持自己儿子许建林的生意,许家分家不和。

义和团动乱青岛,许家陆拼力抵抗,许建林认识的土匪加入了义和团,夜里会见许建林,要刺杀德国上尉,同时许建林父亲被义和团害死,许建林可怜这个因为仇忾外国人而身首异处的土匪,为他收尸。由此得到德国人的赏识,双方合作进一步加深。

十几年后,德日战争在山东爆发,德日两国都想拉拢许建林,许建林不想被人指着脊梁骨骂汉奸,被迫害进了监狱,幸得友人相救。几年后,其儿子进黄埔军校,后又入共产党,在战役中牺牲时,只有27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建林为了不把设备给日本人,将水泥厂、船只拆卸后迁往重庆,而他却留守在青岛,最终不堪受辱而死。

其孙与其儿媳妇后去往香港投靠叶承蕴,最后去往台湾,渐渐发家。在两岸解冻后来到青岛,拜访垂垂老矣的许家家人,最后重启许家的海运事业。